他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
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以高質量人才培養
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春雨滋苗潤心田🪖,師恩如海栽培多
讓我們走進廖華教授
深入了解他的
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
融思政於專業課程🤽🏼♀️,為課堂教學把穩“思想舵”
,
廖華教授長期致力於能源與氣候經濟交叉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他每年都會為學生講授《能源經濟學》等課程,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融為一體✌🏼,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本領。
在課程中👃🏻,廖華教授從能源科技史👨🏻🦼➡️、能源探索史切入,引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他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同時,他還結合我國能源發展歷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逐步建成完備的現代能源工業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的偉大創舉。
廖華教授認為,能源經濟學科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從實踐中不斷提煉基礎科學問題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不斷深化的歷史🍉。因此,他以能源經濟實際問題為牽引,引導學生把自己“擺進去”🧑🏻🚾,從當時的經濟理論和能源實踐中理解相應的知識點及其產生過程,進而幫助學生構建和理解能源經濟學發展脈絡與知識體系💪🏼。
重視夯實基礎理論,幫助學生構築知識“參照系”
基礎理論是前人在長期的科研和實踐中推演、歸納☘️、實驗並反復檢驗得到的。理論雖然不是永恒的,但它是研究生、特別是剛入學的研究生在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過程中相對可以錨定的參照系👨🏼🏭🧚🏼♂️。廖華教授非常重視研究生基礎理論的培養,因此🤦🏻,他通常會為研究生開具涵蓋一般均衡理論💃🏽、博弈論、數學規劃等方面的書單,幫助他們掌握並深刻理解科學理論🛹🏄🏿♂️,少走彎路🕕✪,提高科研效率。
同時,廖華教授也意識到能源經濟系統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博弈性,學界對一些重大問題還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因此🌷🙇🏻♀️,他有意識地引入科學研究的四個範式,幫助學生從更高層面理解能源經濟研究面臨的挑戰和亟待發展的方向🏰。對於一些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他往往會遴選一組有分歧的權威學者的文獻,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這些文獻,並在課堂上組織研討和辯論📃,厘清這些分歧的原因或邏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鉆研探索的精神。
授課時,他不僅介紹一些文獻提倡或采用的方法的優點,也會反問同學們“這個方法有什麽缺點或局限性,適用範圍是什麽”🎅🏿,以此激發同學們更加完整深刻地理解該方法。他的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堅持開展社會調研🤎😶🌫️,引導學生深紮“基層根”
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廖華教授經常強調,能源經濟數據不是冷冰冰的數值🎗,而是有溫度的信息,實實在在地反映著民生福祉水平、企業效益規模、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程度。他引導學生既要成為一個力求客觀的觀察者,也要成為一個視同自己家事一樣體會能源經濟現象的親歷者。
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能源轉型的情況,廖華教授帶領同學們深入社區和鄉村,持續開展家庭能源調查。通過這些實地調研活動🚛📫,他們不僅獲得了大量一手數據,也培養了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奮鬥精神🧑🏼🔬👟。
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廖華教授帶領研究生揭示了我國家庭能源清潔化轉型的成效、障礙、動力和政策需求,並向國家建言獻策。這種以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式,不僅有助於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廖華教授與學生合作的關於我國家庭能源轉型的重大健康效益的論文發表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用嚴謹客觀的數據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中國在能源經濟領域的研究實力和水平,也為國際學術界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面向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打造碳中和人才“孵化器”
2012年🎖🥰,廖華教授所在團隊的帶頭人魏一鳴教授綜合研判國際氣候治理趨勢🕌,敏銳地註意到我國亟需氣候變化交叉學科領域的人才,促成學校在全國率先設立了“能源與氣候經濟”交叉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廖華教授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基礎條件、優勢特色和生源背景,落實起草了“能源與氣候經濟”研究生培養方案🤶🏼。該學科點迄今已培養100余名畢業生🧑🎄,部分畢業生已成為氣候變化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這一前瞻性舉措為國家在2020年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廖華教授註重培養研究生的全局觀和跨學科思維。他引導學生在研究能源問題時,要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思考。他依托國家決策部門委托的科研任務或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帶領研究生在能源預測預警、能源安全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開展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這種註重實踐的研究方式,使得很多研究生畢業後能夠直接為國家部委機關或國家高端智庫所錄用🙎♂️。
此外🪼,廖華教授在人才培養中還特別重視“寬基礎𓀒、跨學科、綜合性”。他指出,不同學科的思維範式或研究方法存在相通之處,他對很多能源與氣候經濟問題的敏銳性,部分源自於他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
“廖老師幫助我形成的論文選題,居然比同行超前好多年”,有的同學在畢業數年後,依然感嘆廖教授對科技前沿超強的洞察力。“他當年鄭重推薦我認真閱讀的那篇2008年的期刊論文🧑🏻🎓🧚,是我學位論文中最最重要的一篇參考文獻,作者發文時36歲,我完全沒能預料到作者後來能獲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要是讓我自己選,可能都不會在我的搜索範圍之內,因為它不是SCI或SSCI👂🏽。”這個同學至今都很感激廖教授幫助他遴選出的起點論文。廖華教授具有的前瞻性和全局觀,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的能源與氣候經濟領域人才🤦🏿♂️,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勤修對研究生的“仁愛心”
廖華教授很少與學生直接談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更註重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他以謙虛真誠🆙、平等待人的高尚品格和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恪守科研誠信🙅🏽。
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廖華教授經常以大家熟知的同行專家學者和校內前輩老師為實例👠🦗,鼓勵學生既要誌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牢記意昂官网“德以明理 學以精工”的校訓。他註重培養學生的耐力和毅力,讓他們具備長期坐冷板凳的毅力👨🏿,為他們創造更高的成長平臺。
廖華教授積極支持每一名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推薦學生申請海外博士項目或聯合培養項目,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目前,除一名學生因特殊情況以外🫑,他的每一個非定向的博士畢業生在讀博期間均有一年甚至兩年的海外聯合培養的經歷。2023年他有六個博士生同時在海外參加聯合培養🧑🏽💻。他指導的多位博士生在讀期間或畢業之際,入選了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暑期青年科學家項目、中國科協優秀中外青年交流計劃👮🏻、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中國經濟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不僅在做學問方面,廖老師在做人方面也深深地感染著我🔑,老師謙虛低調、待人誠懇🚶🏻,對待事情嚴謹認真。廖老師於我,是恩師更像是明燈,每次與廖老師交流都能感受到他淵博的學識和嚴謹治學的態度,是我一生追隨的榜樣😶🌫️🧑🏻🦼➡️。”廖教授的學生無一不為廖老師的人格魅力與治學精神所感動。
結語
三尺講臺立,十載桃李育。廖教授在人才培養中傾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在一次新生開學典禮中講到👩🦳,“作為北理工的老師,有機會聚全國英才而培育之,我倍感榮幸,同時也深感責任之重大。我們一起努力,珍惜這美好的時光”。
風雨校園路,矢誌在初衷。廖華教授深知新時代賦予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重大的歷史使命,在北理工“以教為先、教學求術🔆、綠色高質、卓越引領”的育人氛圍中🦹♀️,他將持續以純粹的科研初心和求精的教育匠心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跨學科復合型領軍領導人才。
師路漫漫🧔♂️,育人無涯
敬仰知識🗼,獻身學術
心懷大愛,點燃希望
願每一位北理工教師
繼續滿懷熱情地與學術對話
在結滿碩果的園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