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HCI International 2024(簡稱HCII)大會在美國召開⛄️,我校設計與藝術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趙小炫在導師邱越教授的指導下獲“最佳論文獎”☂️。
HCII大會是國際人機交互領域的頂級會議之一🈁,旨在推動人機交互領域最新理論和應用科學信息的交流互動。本屆HCII大會共發表1500多篇專業論文,其中獲獎率僅為1.4%。
圖1 趙小炫獲得HCII 2024大會“最佳論文獎”
AI賦能跨文化交流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與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出現正在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輕松的交流與溝通。AI賦能下的跨文化溝通成為現代科技與社會學領域融合的熱點話題。
趙小炫的研究主題是基於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跨文化設計調研平臺的開發。在邱越教授的指導下🖐,她使用ChatGPT-4為原型,創建數據集並微調模型🦵,開發了一個用於跨文化設計調研的Chatbot😾,實現對不同文化背景用戶的個性化響應策略🕧。此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鋦瓷技藝”的傳承者,她也在積極把AI技術應用於傳統鋦瓷手工藝的現代傳播中。
圖2 趙小炫進行論文演示
承認邁出第一步,專註邁出每一步
對於科研壓力,趙小炫同學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壓力”的產生是潛意識察覺到“預期目標和現實條件的不匹配”,比如時間、能力或人員等現實條件讓預期目標變得難以實現。當感受到壓力時🧑🏼🏫,她會進行“預期管理”,反思預期是否超過“現實條件”🕵🏽♀️,定位具體因素,及時修訂目標。
趙小炫很喜歡谷歌工程主管Addy Osmani的一句話:“First do it, then do it right, then do it better.”大多數人出於對失敗的恐懼和對完美的渴望👩🏿🚒,往往高估了開始的痛苦,低估了堅持的力量🏪。趙小炫認識到“承認邁出第一步,專註邁出每一步”的重要性🫦,並勇敢嘗試出國交流學習。異國他鄉的生活並不容易🚵🏽,從意式英語課堂的暈乎到優異成績的獲取,從對科研的迷茫到創新方案的提出,這些經歷都將持續支撐她展開更多的探索🦵🏼🧏🏻♂️。
圖3 趙小炫講解AIGC工作坊的運行
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
邱越教授和楊南教授是趙小炫非常尊敬的導師,他們不僅在科研上帶領她開展有意義的研究,也與她分享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邱老師在一次改善老年人就醫體驗的相關課堂上,她講道:“我們要優化的不止是病人的針灸體驗🔊,更是針灸所帶來的文化體驗☃️。中醫在進行針灸時動作是非常優雅的👨🏻🎨,這是我們平常所忽視的🏄♂️,那份來自文化的美。”這讓趙小炫意識到產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性⤵️1️⃣,即自己不僅要關註“產品美”,更要關註“使用產品的過程美”👨🏽。
楊老師會時常追問趙小炫🧘🏿♀️:“這麽做的意義是什麽?你想那麽做嗎👷?你喜歡那麽做嗎?”趙小炫每次做決策時🔮,這段“奪命三連問”會讓她更加關註“我想不想要、我感不感興趣”,更加堅定前行的步伐🛒。
圖4 趙小炫與團隊合影
關於未來,趙小炫羅翔老師的這段話來勉勵自己🧑🏻🔬:“若非命運的庇護,你早就沒了,你所有的夢想,你所有對人生遠大的一些規劃👶🏼,都會煙消雲散🎈,都只是一個笑話。”她衷心希望北理工師生可以保持身體和心靈的健康🥘,去自由、快樂去享受學習🚣♀️🖤、科研和生活的樂趣。
個人簡介:
趙小炫,設計與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保送生)。2023年前往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交換學習🚺🤘🏽,期間發起了AIGC與設計創新交流社區AICan。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國際頂級會議HCII發表的論文《Insight Through Dialogue: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IGC in Cross-cultural Design Research》榮獲“最佳論文獎”(1.4%獲獎率)👼🙅🏽♀️,其設計作品曾榮獲美國星火獎🙋🏿♀️🐩、香港青年設計獎和亞洲青年新秀獎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