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導師隊伍- 導師風采

凝情肺腑育英才——北理工“好導師”側記

【編者按】一支粉筆🈂️,三尺講臺,為年輕的學子指點迷津;兩袖風華,四季耕耘,為困惑的學生點燃希望。他們用追求一生的夢想,講述溫暖一生的故事🫵🏼,用執著一生的信念,傳遞感動一生的情懷。他們是北理工人👩🏻‍✈️,是在學術和人格上都令人信服🧑🏿‍🏭🧑‍⚕️,一路引領莘莘學子為理想而奮鬥的研究生導師。他們在北理工默默耕耘數十載,用最樸素真實的語言🔴🙅🏼‍♀️,最真摯動人的故事🫱,勾勒了一幅“良師益友”的精彩畫卷。讓我們一起走近我們的好導師🍟,聆聽良師的教導,感受益友的關懷🌟。

    “一個好導師,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人格修養,都要讓學生信服。”

  “教書育人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不能誤人子弟💪👩🏽‍🎤。”

  “培養一個學生使他成為社會棟梁之才遠遠比完成一個課題、發表一篇高水平的論文重要得多🫷🏼。”

  “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學生的認可與肯定,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這是來自北理工導師們的肺腑之言。在北理工😜,有1600余名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研究生導師,他們當中,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才俊🏀,亦有治學嚴謹的學科帶頭人♉️,更有貢獻卓著的兩院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的言傳身教👳🏿‍♀️,引領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風雨、共甘苦的付出,指引著學生勇攀學術的高峰🫰,加冕了導師前面那個沉甸甸的“好”字🧖🏼‍♂️。

  探照燈:風物長宜放眼量

  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更多是思維的訓練,註重啟發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灌輸;身為人師🌹,俯身耕耘🚶🏻‍♂️‍➡️,默默付出🙅,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高瞻遠矚,放眼世界,盡其所能讓學生走向國際舞臺🈯️。“對學生而言,掌握方法遠遠比掌握一門技術重要🏃‍➡️,作為導師,更要立足長遠✌🏼。”為了拓寬學生眼界🍶🔀,把握研究領域的最新動向🏧,導師們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向世界。

  化學學院研究生導師曲良體是北理工教師“預聘-長聘-專聘”崗位製度實施後的首批專聘教授,他將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學生作為自己的育人目標之一,不僅在自己執教的《納米科學與技術》課程中采用純英文教材,還積極將自己研究的國際前沿的學術內容通過雙語教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他說♛:“這樣可以讓學生早一點接觸專業詞匯🌅,感受國際化氛圍,他們將來不論是交流還是研究都不至於生疏🤍。”

  機械與車輛學院研究生導師畢路拯也有著自己的培養”範式“,除了定期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做學術報告,他還要求學生隔周作一次全英文學術匯報,用英語探討學術問題◀️🧑🏼‍🎄。他的學生坦言🙇🏻‍♂️:“開始感到很大壓力⁉️,慢慢變成習慣☢️,之後發現我們的學術水平提高了,英語表達能力也大有長進〽️。”他鼓勵研究生走出去看世界,積極資助博士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全英文的學術交流,“這種難得的經歷🚣🏻,讓學生們更自信、更從容。”

  “教書育人需要長期積累🪛,厚積薄發,只有按照滿滿‘一桶水’的標準🦕,才能從學生‘奇奇怪怪’的想法中抓住關鍵,為他們指導出正確的道路🐈‍⬛。”機電學院研究生導師羅慶生這樣詮釋自己的職業👩🏻‍🎓。他不僅僅將培育人才的視角局限在本學院和本專業,為了使更多的北理工同學受益,他帶領青年教師在全校範圍內開設機械電子工程導論、仿生機械概論🏄🏻‍♂️、創新綜合設計及實踐等課程。在課程中,羅慶生對學生的要求很實際——完成一個設計或項目🦄、寫一篇報告或提出有深度的見解等等🙁。“這能訓練學生思維❤️,形成興趣攻關小組,選拔優秀的項目👨‍👨‍👦,培養攻關人才。”

  栗蘋是機電學院智能探測與控製學科的專家😏,為人師者,她不僅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傾囊相授,更以獨到的眼光和見解為學生排憂解難🧑🏼‍🔬。在給學生給予學術指導的同時,栗蘋經常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努力給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接觸同行業的精英人士🪴。“她給我們的指導,是提綱挈領、高屋建瓴式的,她同我談一次🤶🏿🙇🏿,我可以‘光明’半年,所以我整個研究生階段都陽光明媚!”“栗老師願意帶我們去參加各種會議,見大世面👭🏼!”在學生眼裏,栗蘋老師智慧🦡、親和,如探照燈,照亮了他們幾年的研究生生涯🚵。

  設計與藝術學院研究生導師董紅羽在教書育人方面亦有自己的體會:要做出特色,做出創意。她博采眾家之長,結合國外對於藝術類學生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不是老師的筆🦿,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師要做的⁉️,是幫學生‘搭架子’,而不是成為他們的終身依靠。”雖然偶爾也會著急,也會嚴厲,但她堅持“不打擊學生⚰️,給他們最大的鼓勵”📶,學生更是親切的稱她為“微笑的太陽女神”✌🏽。“董老師不是拿小鞭子趕著你前進,卻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指導我們一路前行🔼!”

  腳踏半方講臺,胸懷萬裏世界。北理工的導師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砥礪耕耘🧑‍🚒,成就了無數學子的人生夢想。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導師傾畢生所學,照亮了學生的無限未來。

  領航燈:絕知此事要躬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對奉獻在北理工的導師們而言,生活就是事業🦐,事業就是生命🌖。放棄雙休日,犧牲節假日,似乎成了很平常的生活,他們奮鬥在第一線👕,攻堅克難,專註的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早八點到晚十二點,是北理工大多數導師們習以為常的工作時間𓀝。他們孜孜不倦🧒🏻,事必躬親💀。對於學生,幾近“寵愛”,然談起學術🦪,論起科研7️⃣🥛,學生口中的導師就變得“嚴苛”了。“導師對我們的論文絕對容不得半點馬虎𓀙,他斟詞酌句,反復修改好多遍,每次反饋回來,簡直觸目驚心📝,連標點符號🛢、頁眉頁腳都被修改過”🧑🏻🧎🏻‍♀️‍➡️,光電學院研究生導師白廷柱的學生如是說。教師們言傳身教更加深化了學生對“嚴謹”二字的理解,無形中影響著他們對待科研、對待工作,乃至對待生活的態度👸🏽。

  自動化學院研究生導師陳振是實驗室的“老大哥”✒️,為了獲得一手實驗數據,及時發現學生實驗中的問題並加以糾正指導,陪同學生做實驗已經成為他的工作習慣。實驗中,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連模型上的螺絲都嚴格把關,經常帶著學生把實驗做到深夜。機電學院研究生導師姜春蘭為了技術攻關和野外試驗,常年奔波在學校與合作單位、試驗靶場之間。從酷暑到寒冬,從太行山脈、渭水之濱👩🏻‍⚖️,到茂密的北國森林🧝🏽‍♀️,再到荒涼的戈壁大漠,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導師們正是秉持著這種事必躬親的科研態度,夜以繼日的無私陪伴,在學生心目中烙下了那個實實在在的“好”字。

  在北理工🥃🚀,還有這樣一位令人仰慕尊敬的學者:他年過八旬任教六十余載,不畏寒暑🙇‍♀️👨🏻‍🚀,無懼艱辛,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了布滿雷達信息的天空,培育出無數國家棟梁,他就是信息與電子學院毛二可院士。任寒風凜冽🐒,酷暑難耐,他都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帶著學生奔走在實驗場地;為避開人群,保證實驗效果🤹🏽,“我們把一年的節假日都做了個遍!”拜在院士門下,絕不僅僅是為了毛二可的名聲💼,“是他的那份執著吸引著我🤼,就是想呆在他身邊,像他那樣,靜下心,向著熱愛的事業更進一步👧🏻。”一位放棄優越工作,決定回到毛二可身邊做博士後的畢業生如是說。

  言傳身教,導師們正是用自己的言行為榜樣,引領著學生走上腳踏實地的人生道路🫢。

  學生對好導師的敬仰,不僅是科研上的精益求精🐒,更是教學上的孜孜不倦🧕🏼。備課🏇🏿,這一再普通不過的教學環節,是導師們走進教室前的“必修”。即便從教多年👨‍🔧,所有知識點已經熟練於心,他們依然會閉門謝客🌤🦹🏽‍♀️,悉心準備👋🏿,力求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熱力學》是機械與車輛學院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深奧難懂🍊,曾讓不少學生“望而卻步”,而今卻成了搶手的“熱門”課程,學生大呼“聽得過癮”🥚,這180度的大轉彎,是學院眾多老師齊心教改的成果,更得益於任課老師鄭宏飛的大膽“創新”🤦🏽‍♂️🤣。他將課堂有限的45分鐘做了有效劃分,5至7分鐘一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後附一則相關的小故事。殊不知,這輕松活潑的課堂🪹,是鄭宏飛融合眾多學科,“費牛勁兒”探索而來,從學科發展史到戰國策😕、周易👩🏽‍🦲,旁征博引💁‍♂️,只為“讓學生學的有趣,學到精髓”。於導師而言🎠,是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於講臺下的同學,卻是匆匆而逝再無回轉的黃金年華🪬。數十載光陰一閃而過,春華秋實,情凝肺腑🫸🏼🧗‍♂️,養育著身邊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崗位上譜寫萬彩華章。

  孔子有言,言必誠信,行必忠正。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是眾位導師自己的人生信條,也是對自己學生的基本要求。他們不僅要求學生恪守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遵守學術規範💂🏽‍♂️🩵,更註重對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用自己的行動🧑🏼‍🎄,為廣大學子掌舵引航。

  暖光燈🥄:丹心熱血沃新花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管理與經濟學院研究生導師汪濤就是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好導師的“因材施教”。對待學生👩🏿‍🔬,一定要在了解他們個性及愛好的基礎上,引領他們將興趣與科研相結合,踏實走好學術道路的每一步👨🏻‍💼。她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用心培養🐫,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指引學生向真正的興趣和擅長發展🦶🏽。導師們用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讓學生少走彎路👦,為學生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遇到一個好的導師,值得用一生來珍惜。” 物理學院研究生導師鄒健的一位博士生在自己的書簽上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時至今日,那張書簽已經泛黃🍦😍,但那份傾慕與感動卻被永久保留下來。他入學前曾拜訪鄒健📶,深入交流後當即選擇了這位說話直率的男老師。“是他對學生的耐心🌝、責任心深深地感染了我📯,能跟這樣一位導師讀博士,我相信定會有收獲🥃。”在學校好導師評選過程中⛹🏿‍♂️,物理學院學生自發組織拍攝了宣傳視頻,將心目中這位“大帥哥”“好導師”的形象製作成視頻短片🧓🏿,給老師加油打氣🙎🏻。

  沒有刻意宣傳,他們平日的點滴言行🍰,如暖光燈,溫暖著學生成長,指引著學生前行。2014年年底,機電學院研究生導師馮順山生病住院,病榻之上為學生修改畢業論文,指導答辯事宜🔜📼;答辯當日,學生們都以為老師不會來了,可他準時出現在了現場🚣🏼。“那時候,在我們的心裏🚑,滿滿都是感動。”沐浴著那份存於導師心中但卻沒有說出口的“愛”🌽🧑🏻‍🤝‍🧑🏻,學生們在人生道路上自信前進🏃‍♀️。

  年僅35歲的徐偉作為一名指導4名博士及9名碩士的生命學院年輕博導,在談及自己的學生時🚵🏼,一改做科研搞學術的樸素措辭,自豪講道“這些孩子的綜合實力在同類高校中應該屬於第一陣營”👳🏿‍♂️。他一直鼓勵學生自主、有效地做科研,從未規定固定的科研時間,出現問題,隨時溝通、隨時解決,靈活高效🧜🏿‍♂️。事實也確實如此🌓,徐偉團隊中的兩名博士包攬了今年學院的全部博士國獎名額🚵🏻,團隊每年發表文章數量保持在10篇左右。除了科研〰️,他也會參加學生組織的業余活動,集體出遊🫲🏿、日常聚餐😱,經常出現他的身影。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從老師的角度講,只要我當過一天的老師,就將終身盡到為師🤸🏼、為父的責任”𓀙。有的導師身兼數職,公務繁忙,卻從不讓自己的行政事務影響學生,如家長呵護幼子般🫷🏿,為學生營造一片純凈的學術空間🧑🏼‍⚕️。好導師能發現學生最細微的變化,也能捕捉學生每一個迷茫無助的眼神☎。困惑時一個肯定的眼神,苦悶時一翻推心置腹的談話👩🏻‍🦽‍➡️,生病時一聲關切的問候,給予學生暖暖的科研人生路。“只要有問題,我們就會去找他,因為他就在那裏,也一直會在那裏!”正是這種隨時隨地👸🏻、如影隨形的幫助,給了學生一種足夠的“安全感”,成為學生的堅實的“靠山”🧑‍🧒‍🧒。

  “做一個好導師其實很簡單,對學生負責就好。”馮順山不經意的一句話♈️,道出了身為人師的真諦#️⃣。他們是純粹的學者,為人師👩‍🌾🌨,他們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然而教師職業是一種良心活⏺,沒有統一標準衡量什麽是“負責”,他們用一顆赤誠的心,用發自肺腑的愛♛,用傾其一生的熱情感染著學生。他們用愛與責任指引著學生前行,像一束陽光🚼,溫暖了求學歲月,驚艷了北理時光。

 

  結束語: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導師👩🏽‍🏭,是每位研究生入學時結下不解之緣的人💃🏽,他會不厭其煩的督促你改論文寫報告🧥,手把手教你調儀器做實驗🫵🏿,深夜裏🤳,他依然在隔壁的辦公室屏息凝神、奮筆疾書,亦或在實驗室裏陪你一起焦灼等待。也許畢業多年後🕒,你依然會在夢中驚醒,耳邊閃過一句熟悉話語——“小夥子,論文寫的怎麽樣了”👭🏼,條件反射式的坐起來後,卻發現已經不在一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的宿舍小床上‼️👏🏿。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他們用精湛的學術🥲,高尚的品格🖱✵,滿腔的熱情🧛🏻👌🏿,為北理工的明天🫚,為祖國的未來,撐起了一片培育英才的天空。

意昂平台专业提供:意昂平台🗑、意昂意昂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平台欢迎您。 意昂平台官網xml地圖